查看原文
其他

钱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数字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数字化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国有商业银行要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以数字化转型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交通银行副行长  钱斌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数字金融,要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大主题中来认识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引领“十四五”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和路径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党领导下的“金融重器”,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来推进数字金融发展。


1.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数字金融以数字技术深刻重塑金融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是与数字化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形态。一是数字金融有助于培育增长新动能,推动金融动力变革。金融业拥有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禀赋,数字金融以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工,将有效发挥数据的叠加倍增效应,从而进一步释放数据资产的价值创造力,为金融装上数据“引擎”,将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金融赋能。二是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金融穿透性与直达性,推动金融效率变革。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贯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流程,将优化资源整合、创新商业模式、重构链条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由赋能向增能、产能的加速推进。三是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金融普惠性与精准性,推动金融质量变革。数字金融拓展了金融渠道与边界,加快了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既能体现金融的普惠性与精准性,也将推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2.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是有力、有效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发展

一要更加突出创新对金融的赋能作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驱动转变,加快金融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二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保持金融高效畅通,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破解实体经济的痛点和难点,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瓶颈和堵点,在服务经济新业态、弥补城乡数字鸿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领域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要更加突出绿色低碳的特点优势,顺应线上经济趋势,创新推出符合线上经济、绿色经济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四要更加突出双向开放。推动金融服务走出传统边界,通过非金融服务引入金融生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实现金融与实体的深度融合,助力“双循环”畅通。五要更加注重发挥数字惠民便民利民作用,提升金融供给结构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灵活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动态平衡,使金融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数字金融,要放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局中来认识

1.国有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发展上进行了大量有益实践,优政、利企、为民成效显著

在优政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把金融服务与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相结合,支持政府打造“互联网+政务+金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政务服务引入银行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高效、透明、综合的服务优势,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利企方面,构建开放银行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生产、流通和消费场景,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经营,大力发展线上融资,显著提升金融覆盖率和可得性。在为民方面,建立“线上+线下”“境内+境外”“金融+非金融”“人工+智能”的完整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国有银行线上业务占比普遍超过了95%,基本实现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广覆盖,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2.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不充分。面对客户线上金融新需求、金融科技新进步、互联网企业新竞争,国有银行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供给仍相对不足,经营理念、服务模式、体制机制仍显得相对“传统”,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适应性欠佳,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极致体验和快速迭代的要求。二是金融创新、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不平衡。面对颠覆性技术变革、金融脱媒去中介、互联网垄断与不公平竞争,以及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鸿沟等多重挑战,数字金融发展出现种种乱象。有的机构在创新中过度地追求新、奇、大,脱离了金融服务本职;有的机构打监管“擦边球”,实则开展脱实向虚的“伪创新”“过度创新”,甚至从事非法金融活动,P2P、影子银行等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有的互联网机构利用监管“空白”套利,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垄断优势,以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随着金融强监管、严监管政策陆续实施,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市场经营环境全面优化,市场竞争格局更为有序,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创新与合规,正本清源、重塑典范,实现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正规军”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数字金融,要真正做到守正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数据驱动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数字金融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与安全,践行“服务实体、金融为民、科技向善、数据平权”价值观,做到守正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数据驱动发展,以高质量的数字金融供给,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守正发展,扎根实体经济,践行金融为民,推动数字普惠

一要坚持“服务实体”根本遵循。以解决社会痛点难点为出发点,运用金融科技成果破解发展瓶颈,确保数字金融创新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资源在供需两端更充分、更合理匹配,进一步提升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聚焦于新经济、新业态,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服务效率,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更高效地流向创新创业和创新驱动发展领域,支持工业互联、产业互联领域,助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构建产融结合的数字生态。


二要坚持“金融为民”初心使命。要正确看待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与挑战。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企业恰恰是做了商业银行过去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做的事,用技术服务覆盖了一批长尾客户,探索了金融为民的新路径。要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改变传统的银行经营“二八”定律,向大众长尾、小微普惠、老年客群等市场下沉重心,丰富普适性、低门槛的数字金融产品,让社会各阶层、各客群平等地获取金融资源,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带来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负面效应。


三要推动“数字普惠”发展。要全力服务中小微企业,结合小微企业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两高一轻”的特点,用科技思维和线上服务重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以数据驱动实现决策支持智能化、资源配置精准化、风险管理实时化,助力破解管理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定价不精细、风控不完备等痛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诚信体系建设,做好金融机构间、金融与公共服务间的数据打通,健全诚信征信体系,提高违法成本;既要提高输血能力,也要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偏离主业、过度融资,挤占普惠资金。要全力做好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改善农村乡镇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要丰富惠农、惠民、惠商的数字金融产品,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实现金融对三农领域的“精准滴灌”;要加快金融与公共服务的打通,增强农民社保、医疗、缴费、交通等领域“线上办”“就近办”服务能力,优化升级乡村金融生态。


2.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获客能力,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如何获客;二是了解客户的能力,客户画像是否全面精准;三是在上述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所需要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就此而言,银行的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业务市场占有率固然重要,但都不是未来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未来趋势变化的洞见和把握运用这种趋势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基础,也唯有创新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


首先要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把好舵。金融创新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应用,“向善”则应该成为行为规范和共同准则,在功能层面提升效率、改进体验,在社会层面维护公平正义,让公众平等享受成果,在精神层面提升生活品质,科技与人文共进。因此,要鼓励四类金融创新。鼓励能够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力;鼓励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的创新,减少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鼓励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创新,减少市场不公,维护大众利益,既不能构筑和固化行业壁垒、客群壁垒,也不能形成寡头垄断,获取超额回报;鼓励能守住风险底线的创新,把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作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以金融科技为重要生产力,划好桨。要在更高起点推进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更高水平搭建数字金融发展的技术平台,在更深层次赋能传统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要加大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推动人与人、人与物、服务业态与场所的不断演化,实现产品互联、服务互联、场景互联、数据互联;要加强与平台经济、产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的连接,解决痛点难点,致力于实现“行业+金融”的更好结合;要运用数字技术跟随和引领客户需求,提供个性精准、极致体验、主动响应、双向互动的一体化服务。要积极推进银行自身的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对外实现前端产品的敏捷响应,推动交易全流程线上化,对内推动中后台业务流程、风控模式等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真正实现组织在线、员工在线、业务在线、服务在线。要积累、沉淀并管理、经营数据资产,打造数字化产品、开展数字化经营,构建基于数据资产的新型商业模式与经营模式,全面形成数字技术创新与数据应用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内生动力,压舱赋能。推进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以数字化治理推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做出深刻变革。要按照市场和客户需求逻辑,建立“敏前台、强中台”的组织架构体系,前台以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敏捷灵活响应;中台以服务赋能为使命,达到企业级、开放型,为前台提供强大的支撑。要培育体制机制的土壤,打造一批具备数字化经营理念、掌握金融和数字化方法的人才队伍,打造柔性、项目制的平台型组织方式;要建立科技与业务融合的敏捷创新机制,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的机制环境;金融创新始于数据、兴于技术,最终成于制度,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激发金融活力。


3.安全发展,敬畏金融规律、严守风险底线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无论金融科技如何创新,金融形态如何丰富多样,金融规律和风险的客观存在亘古不变。数字金融发展要以史为镜,敬畏金融规律、严守风险底线,莫蹈前车之覆辙。


敬畏金融规律,要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尽管金融风险与市场环境变化相关,但过度扩张、盲目创新,忽略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往往是核心关键。国有商业银行40年来改革发展的成就令人瞩目,但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做斗争。近年来恒丰银行重组、包商银行破产等重大金融事件,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带来了危险的社会成本,教训深刻。要深刻认识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本身就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金融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收益具有当期性,风险具有滞后性,如果不能很好把握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就会出现创新在当期、少数人受益,风险在将来、全社会承担恶果。要深刻认识数字金融风险有别于传统金融风险的特征。数字金融背后是庞大、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客观上造成了更大的复杂性;数字金融使得各市场主体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开展多元化金融业务,跨界混业更加明显,使得风险的跨界传染性提升、交叉感染的范围更广,杀伤力也就更大;数字金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具有高度依赖线上渠道、全时在线运营和持续积累数据等特点,客观上极易引发操作风险、系统运行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如果不对数字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管理,及时校准纠偏,风险积聚跨界传染引起的市场冲击动荡将难以估量。


严守风险底线,金融业从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要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认证、区块链、图计算等在风险防控领域的应用,针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交叉性风险、输入性风险提升数字化风险防控能力,做到“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要建设应对不同类型“黑天鹅”的能力模型,提升数字经济应对危机的能力。要落实产品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做好创新发展、安全合规和信息保护多重因素的统筹考虑,不搞脱离实体经济和人民需求的“伪创新”,不搞脱实向虚、自娱自乐的“过度创新”。当前要特别关注人脸识别等生物技术的运用,在没有严格管控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滥用技术将导致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甚至于“终身裸奔”。要优化数字化商业模式,筑牢制度的“防火墙”,在精准营销、自动化推荐、信息推送、数据合作中,合理合法地运用数据。


接受充分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社会必须的公共品,有效而具有公信力的金融监管则是金融产品与服务最有价值的背书。要严格落实监管关于金融活动的各项政策要求,严格遵守金融创新业态的持牌经营。从国家层面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补齐监管短板,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监管套利,从机构监管向行为监管、功能监管转变,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在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益的金融创新。


4.数据驱动发展,打造多层次的数字化新基建

要坚持“数据平权”价值理念,运用数据服务于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不是利用数据垄断和技术壁垒来加剧信息不对称,甚至放任或制造信息的失真与欺诈,造成市场的扭曲。这是数字驱动发展的关键和前提。银行业既要推进自身数字化基建,也要强化对国家、社会、企业数字基建的金融支持。


要提升数字思维能力。数字经济时代,物理世界都会有一个“数字孪生”。“数字孪生”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但它比客观世界“更真实、更细致”,一方面它充分利用物理模型、智能传感、运行历史等数据,在虚拟空间中模拟真实世界,数字化表达和映射现实存在;另一方面它具有全域感知、深度学习等能力,记录了更多过去没有感知到的数据。要提升数字思维能力,就要更深入了解、认知、分析、服务数字化社会,构筑“数字孪生”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模式。


要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商业银行沉淀了海量客户信息和经营数据,同时连接巨量外部公共数据资源。拥有数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数据充分聚起来、用起来、活起来,才能使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构建数据治理机制、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兑现数据资产价值,三个环节不可或缺。一是数据采集。推进业务数据化,对全渠道服务触点和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全量化采集、数字化处理、规范化定义,将其转化成可以被记录、存储、追踪和使用的数据资产。二是数据治理。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明晰的数据治理体系,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统一数据模型,强化内外部数据交互共享,有效破除数据烟囱,建立全景数据视图,持续保证数据可信好用。三是数据应用。推动数据业务化,用数字化思维创新产品设计、重构业务流程,构建覆盖前中后台的数据驱动业务发展模式,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数据发现商机、拓展客户、识别风险、管控成本,推进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


要搭建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数字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一是打造业务中台。按照“用户—客户”进阶经营和端到端运营要求,提炼账户、支付、营销等可共享复用的业务能力,形成快捷调取的通用服务模块,赋能前端场景的高效拓展和产品的敏捷创新。二是打造数据中台。构建数据中枢平台,强化数据获取、整合加工、分析挖掘、高效应用等核心功能。三是打造技术中台。对数字技术进行平台化、组件化、模块化、参数化设计,以云服务为主要交付方式,实现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基础能力的快速供给,敏捷赋能。


要防范数据合规风险。要高度重视数据运用过程中的技术安全和业务安全,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当前在数据合规领域,过度采集、拒绝分享、算法歧视、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对公民安全与公民权利造成了严重损害,对社会信用基础也造成了严重破坏。要完善数据法规体系,围绕数据采集、确权、使用、流通以及增值利用等重要环节,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保护,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落实监管机制和司法救济补偿措施,切实保护公民数据权利和隐私安全。


要建设国家级数字基础设施。数据风险不是单纯的行业风险、企业风险,是全局性风险,要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并服务于国家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基础和前提,建立通用的数据标准。要探索建立银行业数据与外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的交换机制、融合机制、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要推动建立国家级的资产登记中心、财税数据中心、征信服务中心、互联网身份认证中心以及风险监测中心,扩大基础公共数据的有序开放,实现数据交易、数据价值有序流动,助力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


(栏目编辑:王伟)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 | 物联网技术在银行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 观点 | 不要让虚拟化技术成为云时代的掣肘难题

■ 知书 | 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

■ 实战 | 提升突发事件管理水平,奠定智能化运维基础——一般事件转突发事件及应急响应级别判断模型研究

■ 观点 | 数智一体DBPaaS平台的构建思考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